

编者按:今年是浦东开发开放35周年,也是浦东打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区”5周年。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兄弟省市持续推进高水平开放的步伐加快,浦东如何保有“引领区”的开放之志,传承开发开放初期的勇气与魄力,并与各地形成互补协同,共筑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拼图?解放日报专访了京沪两地专家,推出“浦东开发开放35周年系列专家访谈”,深度剖析新时代下,浦东如何更好服务于国家整体发展战略,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在新时代迈向新高度。
2020年11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出席浦东开发开放30周年庆祝大会发表重要讲话,赋予浦东打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区新的重大使命,并要求浦东深入推进高水平制度型开放,增创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
5年来,浦东围绕扩大开放持续发力,在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中,始终代表中国参与国际竞争。未来,站在全球经贸格局的风口浪尖,浦东能否进一步保持开放势能,并在开放中谋求更大发展?
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采访了商务部研究院国际服务贸易研究所所长李俊。
记者:近年来中国持续扩大开放,但有时市场主体的感受似乎不够明显,甚至有开放脚步放缓的错觉。这是什么原因导致的?
李俊:感受的背后,是当下开放环境与过去环境的差异。曾经,我国经济“块头”相对小,追求速度与规模成为更为优先的目标。当前,我国已经进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以“开放促发展”的内涵也发生深刻变化。当前的发展是更全面、更高质量的发展,并不一定体现在增长速度上。
从经济发展政策看,也会发生相应变化,相关政策的考量也会更多,不能“一脚油门踩到底”。比如,在追求经济增长的同时,还要兼顾生态环境、国家安全等方面的政策目标,需要在各项政策目标上寻求平衡。事实上,近几年,尽管我国受到外部对华脱钩断链、打压遏制,但我国仍不断推出新的开放举措,包括在上海持续举办进口博览会。通过自贸试验区开放政策试点的不断深化,中国开放的大门越开越大是不变的事实,但维护国家安全、争取平等国际地位、遏制与反制的斗争也是必须面对的现实。这种反差源于开放背景下多元目标的平衡需求,也在于我国当前面临的外部环境挑战。
中国目前的开放水平放在全球范围内来看,已经呈现出全面开放、高水平开放、制度型开放的特点。比如,目前货物贸易关税已降至7%-8%,制造业外资准入限制措施已实现清零。
当下聚焦的高水平制度型开放,重点和难点集中在文化、金融、电信和医疗等相对敏感的领域。但这些领域不是在中国敏感,放在其他国家也都非常谨慎。一些重要的国际协定中,也常常将电信和金融领域单独拎出来进行阐释和约定。这说明,接下来的开放已经不能“为了开放而开放”,必须要权衡收益与成本、统筹发展与安全。如何找到开放的成本收益平衡点、统筹好发展与安全,成为下一步的关键。
记者:过去很多开放政策的试点,会优先放在浦东、深圳等开放程度高的区域、城市,这两年似乎一些国家战略布局和优势政策的落地呈现多点开花的现象。
李俊:从个别城市试点,到全域扩大开放,这的确是中国开放路径不断演进的结果。不过,这两种路径根本上并不冲突,而且今天看来,它们依然是推动中国高水平制度型开放的有效路径。如果一项成熟的开放政策、改革措施能够在全国范围内推广,且有利于国内国际双循环,那就理应在全国统一实施。但还有一些政策面临验证周期长、压力测试难度大、应用场景要求高等特征,需要选择有基础、有条件的地区先行先试。
以自贸试验区建设为例,现在全国有22个自贸区(港)。也许有人会觉得,曾经上海自贸试验区的优势政策在其他自贸试验区复制推广了,就不再是制度高地了。其实不能这么理解。
目前来看,各个自贸试验区都有自己的定位和不同的资源禀赋、营商环境。比如上海、广东,集聚了大量市场主体,也有丰富的应用场景,就能够发展金融、离岸贸易、数据交易、人工智能、国际航运等相关产业,需要国家政策支持开展相关试点;而中西部自贸试验区,很多是承接沿海地区的产业转移,比较成熟的传统产业并不需要太多创新性政策,但对税收优惠、低成本要素供给等政策的需求更突出。
当然,也会有针对本地有特色的产业开放和区域国别开放的政策创新空间,其定位与上海等全面、全球的开放枢纽定位有所不同。因此,国家鼓励不同自贸试验区走差异化发展路径,因地制宜开展制度创新和产业创新探索,突出开放特色。
记者:但这样一来,浦东的竞争优势是不是就削弱了?今年是浦东开发开放35周年,未来如何取得更大的发展?
李俊:目前上海浦东在制度型开放中仍处于领先地位,承担的开放试点任务较国内其他城市也更多,特别是在金融、电信、航运、数据跨境流动等方面均走在全国前列。但其他城市也在奋起直追,面临的竞争压力也在加大,这是现实。
一方面,全国范围内服务产业开放试点、自贸试验区试点逐步铺开,北京、广东、海南等地都有高能级开放平台。如北京聚焦服务贸易开放、大湾区借力粤港澳一体化,形成了新的竞争优势;另一方面,政策落地效果不仅取决于政策本身,还与城市营商环境、产业配套能力、人才资金要素供给、企业在全国的战略布局紧密相关。随着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实施,各主要城市都在加力培育各自的竞争优势,不少城市已经取得显著成效,使得与浦东的差距逐步缩小。
浦东要突破“改革深水区”,需深刻践行“自主试、大胆改、自主闯”的理念。推动制度创新与产业创新相结合,兼顾制度性创新成果与实际项目落地:既要通过开放推动制度变革,将成果固化为法律制度条文,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更要以项目为牵引,吸引外资企业落地,让创新成果惠及更多市场主体,带动产业发展。
盈亚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